怎樣判斷UV光油的質量?
從實驗理論上講應測定UV光油的化學成分。從應用角度來說,是用簡單方法來檢查用戶購買的UV光油質量。
①聞氣味。UV光油固含量約95%以上,固含量物質揮發性很小。因此好的UV光油味很小,應比普通印刷用油墨氣味小。固化后氣味越小越好。
②測溶劑含量。將UV光油置入帶刻度器皿內(直徑小于50mm),放置約12h,觀察揮發了多少。一般看不到表面位置的下降。若明顯觀察出下降,說明UV光油內溶劑過多,說明原有的光油是添加過稀釋劑的偽劣產品。
③UV光油屬不結膜物,像食用油一樣,長時間放置表面不結皮。將少量上光油置于玻璃片表面,在避光處放置24h后觀察有無結皮現象。不結皮說明是UV光油,否則不是UV光油。
④對皮膚的刺激。用少量UV光油置于手背,觀察約20min,看皮膚是否變紅或起泡,好的UV光油皮膚基本沒有反應,而一般的UV光油會出現紅斑,不好的UV光油會使皮膚起泡。
⑤觀察UV光油的顏色。將UV燈管光油置于透明度好的玻璃器皿內觀察,顏色越淺質量越好。
⑥黏度。根據不同上光機型選用不同黏度的UV光油,如普通三輥、叼紙牙上光機應選用黏度為30-50s(涂-4杯)的UV光油。
⑦流平性。檢查上光固化后的印刷品,有波紋說明流平性不好。解決方法,一是降低黏度,加熱或添加稀釋劑;二是延長涂布與固化的時間使之充分流平,再進行固化。
⑧固化速度。一般經過光照區域時間不超過0.3s即可固化。
怎樣判斷UV光油和UV油墨是否固化?
UV光油和油墨固化后形成一片堅硬的膜,若用小刀尖將膜層剝離下來,應是一塊堅硬得像魚鱗一樣的表面光亮的小片。若未徹底固化,用刀剝離時會出現像石蠟一樣的小塊。檢驗方法一,用紙與墨層面用手壓住蹭,若表層固化,下層不固化,則會將表層蹭破。方法二,將上光印刷后的紙張放置24h,若固化完全應基本聞不到味,聞到光油或墨味說明有未固化成分。方法三,用大頭針劃上光表面,然后用200倍放大鏡觀察,劃痕是鋸齒狀就表明已固化。方法四,用丙酮或乙醇滴在膜層上面,若墨層很快溶解說明未固化,反之固化。
UV上光耗油量是多少?
UV光油用量可根據以下幾方面因素確定。
①上光機方式結構。如最簡單的三輥式上光機,由于輥壓力小,無勻墨輥,因此光油涂布量較大,常常涂布量遠遠超過需要量,一般涂布量為6g/m2以上。而用網紋輥上光,涂布量可為3g/m2以下。叼紙牙式上光機涂布量2-8g/m2。絲網機涂布量可達50g/m2。一般局部立體藝術上光,上光膜層厚度約1mm,用手觸摸有立體感。膠版、凸版印刷機涂布上光1-3g/m2。
②紙張表面平滑度和緊度。UV上光應說是錦上添花,但只適用于表面光亮平整的紙張,或表面對光油吸收差的材料。如果材料表面粗糙,光油涂上去后立即滲到下層去,就不會在表面形成一層光亮的膜,也就沒有上光的意義了。紙面的材料只有銅版紙、白紙板能涂布UV光油,膠版紙、書寫紙、牛皮紙等都不能涂布UV光油。銅卡(也稱玻璃卡)紙涂油量2-3g/m2,效果就很理想。一般銅版紙涂油量約3-5g/m2,而白紙板涂油量約5?12g/m2。
影響UV光膜耐磨性的因素是什么?
UV上光的目的之一是使承印物表面耐劃蹭,因此如何使膜層耐磨變得尤為重要,因為包裝盒之間的摩擦是隨時發生的。影響光膜耐磨性的因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。
①為防止UV膜層脫落,要用專用UV燈光油。如根據承印物使用CD光盤、塑料、金屬、玻璃等專用UV光油。
②油墨與UV光油的親和性。油墨內不要添加含蠟過髙的添加劑,如撤黏劑、撤淡劑。
③油墨干燥是否完全。存留溶劑會影響與UV層附著,使耐磨性降低。
④上光油添加稀釋劑不宜過多,最好不加。一般用乙醇稀釋UV光油,乙醇含水,水在UV油分子之間不易揮發,使UV膜層內出現微孔,影響成膜質量。而用醋酸乙酯揮發性強,稀釋效果好但氣味大。
⑤固化過程時間要短,一般控制在0.2s以內。因為紙張從髙溫區經過,紙張表面脫水會破壞紙張表面性質,產生粉化等現象。
⑥曝光量不能過度。UV油過度接受紫外線易引起暴聚和后固化,使膜層脆裂。
⑦有些油墨連接松散使油墨顆粒連接不牢,如金銀墨。UV油光就像附著在沙子上,耐磨性很差。
UV上光出現皺縮、氣味大、耐物理化學性弱的原因是什么?
皺縮:在平滑度差的紙張上出現膜層過厚的情況。涂層就像皺紋紙,且紋絡較深。
氣味大:完全固化后的UV膜層,氣味很大散不盡。
耐物理化學性弱:uv燈管固化后膜層不亮,質地不堅實、不光滑。滴上溶劑等溶劑揮發后,在該處留下印跡。
發生以上現象原因之一是UV光油光引發劑過量。雖然光引發劑過量會提高uv光油固化速度,但固化后膜層質量下降。光引發劑過量,涂層厚使UV光油層表面和整體不同時固化產生皺紋。光引發劑中含有非成膜溶劑,固化后部分溶劑包在聚合物中間,部分被擠到膜層表面,使膜層內部不堅實、不光亮、氣味大。有些光敏劑、稀釋劑氣味很大。